截至2022年末,个人经营贷的增幅达到了80%,个人消费贷增幅26.8%。
消费板块中,地产政策驱动的修复是年度逻辑。属于汽车行业的有9只,属于电子行业的有8只。
配置方面,成长和价值板块均有布局机会,考虑到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业绩兑现或成为后市最重要的选股思路。针对2月震荡行情,平安证券策略研究团队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内数据和政策处于真空期,叠加前期拉涨后资金兑现压力上升。二是券商板块布局正当时。尽管仍处在调整期,但最差阶段已过,因此当前是有安全垫的守候期,未来A股有望走出先抑后扬的行情,继续保持上行趋势。此前强势入场的北向资金在2月流入速度也明显放缓,全月累计净流入规模为92.58亿元,最近5个交易日连续净流出。
从所属申万一级行业看,前述3只个股分属食品饮料、通信、传媒行业。从所属申万一级行业看,前述金股属于计算机、机械设备行业的最多,均有10只。中电港、登康口腔、海森药业等新股体量大,业绩亮眼且在所属行业有一定地位,本身上市时间不长,受到投资者关注程度更高,因此交易活跃度较A股平均水平高。
250余家企业排队上市不必担忧虹吸现象自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上市后至5月9日,主板市场中仅有恒尚节能上市。同时,10只新股的平均日均成交额及换手率(6.36亿元、22.26%)远超同期A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注册制下,除上述5家外,还有250家主板企业排队IPO。在今年资金持续流入、交易活跃的行情背景下,IPO的适度扩容很难对A股产生明显的虹吸现象。
但从新股发行规模来看,今年以来尚未看到规模特别大的IPO项目,因此募资规模可能有所回落。桂浩明表示,从业绩来看,首批主板注册制企业整体表现良好,凸显出一定的成长性,市场对此关注度较高。
从成交额和换手率来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收盘,一个月里10只新股的平均日均成交额为6.36亿元,日均换手率为22.26%,远高于同期A股平均水平(2.20亿元、2.92%)。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调整后,10家公司的整体估值已经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当前平均PE(TTM)为30倍,大部分公司股价有所反弹,未来股价表现将更多取决于基本面趋势的变化,具有持续成长性的公司有望带来良好的长期回报。整体上看,10家企业质地优良,投资价值较高。桂浩明预测,今年新股发行数量可能与去年相当,保持在三四百家的水平,属于正常的发行节奏,也易于被市场接受。
4月10日,首批10只主板注册制新股正式上市交易,全面注册制由此落地,至今已满月。深交所在审IPO项目共98个,14个已受理,41个已问询,43个已中止。轩伟表示,注册制改革后,主板上市条件得到了显著优化,一方面,采取多元上市标准的资本市场将会更好地实现扩容,更多新兴产业的优质企业有望登陆A股市场。从归母净利润来看,10家企业2022年全部实现盈利,陕西能源、中信金属的净利润均超20亿元。
结合股价表现来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对于股价产生的积极影响。总体上,首批主板注册制新股质地优良、市场表现良好。
具体来看,上交所在审IPO项目共152个,16个已受理,66个已问询,69个中止或财报更新,1个暂缓审议。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下,首批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较大,随后有所回调,基本形成价格中枢,趋于平稳。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1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速为14.84%,归母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速达82.09%。标签:注册制|新股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这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于全面注册制下主板新股的适应程度和接受程度较高。另一方面,新股供应节奏可能也会明显加快,但并不是无序的扩容,全面注册制下仍须数量服从质量,兼顾A股平稳运行及市场可承受能力。市场并未出现大水漫灌迹象。工业富联副总经理兼首席法务官解辰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私募排排网仓位数据显示,五一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80.60%,环比上一周上涨1.94%,创下今年来新高。除私募大举加仓外,私募新产品备案形势也延续今年来的良好势头。
作为敏锐的机构投资者,私募在节前就已大举加仓,投入真金白银。其中,51家百亿私募在4月合计备案251只私募证券产品,在当月备案总量中占比9.34%,这当中有10家备案数量在10只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股票私募仓位指数此前在80%以下运行,如今首次站上80%大关,上一次要追溯到2022年12月23日,中间相隔16周之久。我们判断未来市场会朝着中特估+芯片半导体,中特估+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方向持续演化。
低估值品种开始在不同行业间进行扩散,这符合历史上一般的演绎规律。中特估受追捧在投资标的方面,此前央国企股票在A股一直不受资金待见,然而今年却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据悉,中特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简称,起因于中国央企分红较高,盈利稳定,但长期被资本市场低估而未受资金关注。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不少私募今年都将仓位调至低估值的央国企,一方面看好估值回归,另一方面看好央国企的分红力度。
浙江久兴投资相关负责人王玺则认为,中特估是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大逻辑是改革朝着深水区不断深化,这本身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不过,今年以来中特估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
其中,百亿私募加仓力度最大。时隔16周仓位再突破80%4月底,市场虽然震荡加剧,但手握资金的私募不惧调整,在节前就大幅加仓。
数据显示,五一节后市场成交数据、两融数据均出现回暖,显示市场交投热情升温。他举例称,这有点类似于2012年市场提出的互联网+,中特估的炒作其实从去年单纯炒中字头演变到现在中特估+。
昨日,中国银行罕见涨停,更是将中特估行情彻底激活。具体来看,满仓的百亿股票私募占比62.52%,中等仓位的百亿股票私募占比31.77%,仅有5.71%的百亿股票私募处于低仓或空仓状态。较去年4月的1632只,同比大幅增长39.29%。进入5月,随着中特估发力,A股强势上涨,市场情绪显著回暖。
百亿私募盈峰资本表示,结构上,在一季度银行业绩大概率见底、保险负债改善持续验证催化下,银行和保险等相关板块表现较好。5月8日,两市成交额达到1.13万亿,连续22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
向前看,考虑到5月中亚峰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预计短期中特估相关板块或仍是主线之一。大金融的大涨,在当下市场格局中的确会对其他板块有一定虹吸效应。
百亿私募仁桥资产总经理夏俊杰则表示,低估值央国企以及AI(人工智能)仍是当下市场唯二主线。(记者许孝如) 标签:私募|中特估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